云南白癜风正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有句话说,减肥,三分练,七分吃。而在七分吃里,吃什么,我们似乎都有简单共识:健康油脂,粗粮碳水, 的蛋白质,丰富膳食纤维,还有适合东方人脾胃的温暖和认真的咀嚼,而吃饭时间,少有讨论,今天,通过实验,我们来看看,几点吃,瘦的会更快。你有没有发现,晚上不吃饭真的会变瘦?近日,医院一项研究发现:「晨间进食」可改善空腹血糖、降低体重和体脂,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控制血糖方面更加有效。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呢?简单说一下,就是他们将实验分成了三组人群,进行时间限制性进食,进食期间没有热量限制,其余时间不进食。 组,晨间进食: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早上6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就是不吃晚餐;第二组,午间进食:是把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上午11点到晚上8点之间,也就是不吃早餐。第三组,对照组:没有限制,继续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就餐。实验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晨间进食组: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方面比午间进食更有效。「晨间进食」组在这些问题上得到了更好的改善:·空腹血糖·减轻了体重和肥胖·改善了炎症·增加了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实验得到结论:与「午间进食」相比,「晨间进食」对胰岛素抵抗和相关代谢参数显示出更大的益处。(并不是「午间进食」就没有改善了)限时进食这种间歇性禁食方式,把进食的时间控制在一天的早些时间,也就是不吃晚餐,更有利于代谢健康。这个实验,在微博上解读为了:过午不食有助于减肥。——产生很大歧义。很多人理解成了,一天三顿直接变成两顿,继续按照现在的生活方式,朝九晚五,甚至,或是熬夜,如此「过午不食」,从体力气血上,显然是不行的。那要怎么理解呢?我到底可以用上这些好处,而对身体没有 吗?当然可以!普通人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借鉴到什么?这个实验的诱惑之处在于:在吃的食物总量不受限的情况下,可以让身体得到益处。说白了就是只需要调整一下吃饭的时间,在6~15点之间完成进食,其余时间不吃东西,就可以让身体受益,并可以减重。这个实验核心在于:限时断食(9小时内进食,其余时间断食)要满足这个核心,你必须:配合早起早睡的作息时间, 在晚上10点前入睡,不然扛不住饿早上和中午饮食质量高适用于普通健康人(不适合孕产、虚弱的人、有胃部不适的人)如果你可以早起早睡,并且生活比较悠闲,体力活,运动都在早上或是上午,晚上几乎没有脑力活动,确实可以按照实验中的时间。早上6~7点早餐中午11~11:30午餐下午3点之间有个加餐晚上22点左右入睡如果你做不到这么严格,就没有改善身体的效果了吗?不是的。要知道实验的核心是:限时断食。我们把握这点就好。实验中是6~15点进食,完全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生活调整到7~16点,8~17点,再配合早起早睡,就人性化多了。营养学家范志红去年就发文,推荐过这样温和的限时禁食了,她是这样说的??你完全也可以按照这个进行操作。相比而言,我比较赞成温和的限时禁食。一天16小时禁食比较辛苦,但12~14小时的禁食是绝大多数人可以操作的。配合早睡早起,早上适度锻炼,晚上早点晚餐,把进食时间限制在一日白昼阶段的日内断食,只要能做到,对健康是相当有益的,有利于平稳血糖水平和胰岛素反应,并有利于降低炎症和减肥[2-3]。比如说,早上6点起床,7点早餐,中午12点午餐,晚上5点晚餐,10点睡觉,有10个小时的进餐时间,14个小时不吃东西。一定要记得,不要省略早餐,而要早吃晚餐哦!晚上少吃,不饿不吃,很多人其实偶尔都会去做,并且感受到切实的变化,也不需要日日行之,身体舒服最重要,不必给身体太多压力。哪怕是少吃点,对身体都是很有益处的如果你做不到限时饮食,哪怕是少吃点,不拘泥时候,保持适度的饥饿感,对身体都是很有益处的。「这贾宅中的秘法,无论上下只略有些伤风咳嗽,总以净饿为主,次则服药调养。」——《红楼梦》有些小毛病,饿,反而能让身体尽快恢复。有胃口不一定是净饿,吃一些白粥、清淡的饮食,也很好。晚上少吃,是对脾胃 的爱护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晚上阳气少,脾胃的阳气也少,运化食物的能力也弱,因此吃一点好消化的糊糊,粥类。避免太多肥甘厚味,以免让脾胃太累。如果晚上少吃,或是下午加餐的时候,突然小饿的时候,健脾+补气血最重要,可以给自己冲上一杯芡实莲子粉,里面的食材妥妥健脾补气血。食材都是烘焙之后再打成粉,其实已经是熟了的,再用热水调匀,吃起来很香很方便。
芡实+莲子:这两个食材犹如双胞胎,放在一起健脾祛湿。莲子能养心安神,心安能减少思虑,而思虑过多是脾虚的重要诱因。
白扁豆:被称作「脾之谷」,妥妥地健脾豆子。
山药:补气健脾,搭配起来可以帮助阻断产生湿气的源头。
小米:*土高原上的小米,最得土气,而脾属土,因此小米特别健脾益胃。
燕麦米:比燕麦片的效果更好,可以很好的补脾益气,也是平常不容易吃到的一种谷物。
红枣+葡萄干:养脾胃、补气血。 是健脾养胃的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