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IPL(酒花拉格IndiaPaleLager)、酒花小麦三种风格,喝起来都是茫茫一片酒花味道,傻傻分不清。这些风格喝起来都有什么区别?TheGhostOfYouTears-HereComeTheTears说起来这三种风格在现实中喝酒时确实差别不大,而且随着通花膨胀(酒花类啤酒的酒花投量越来越大,所占风味权重越来越高)现象,这三种风格的差别也在进一步缩小。酒花味重压下来,不经意间,你已经未必能喝得出来了。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浅色酒要投放如此巨量的啤酒花?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我先前的文章为什么浅色酒总是有很重的酒花味道或者用味道很极端的酵母,但是深色酒通常不会?,简单来说就是:1,啤酒风味主要来自麦芽、啤酒花、酵母和增味2,啤酒风味来自麦芽,而麦芽颜色越深风味越多3,浅色酒用的麦芽颜色浅,风味少4,为了让浅色酒有更多的风味,就要从其它原料上下功夫这样说来,排除掉麦芽,浅色啤酒无非就是三个风味方向:1,啤酒花:用啤酒花填充风味不是20世纪的独创,古有Pilsner,今有IPA,这类啤酒随着口味阈值的提高,通花膨胀,越来越趋同,像IPA;2,酵母:往大了说有艾尔、拉格和混合发酵三大类,浅色酒因为没有麦芽的干扰,反而成了酵母风味的主战场,比如近些年愈演愈烈,浩浩荡荡的农舍艾尔们,有兴趣可以查阅往期文章,在此不做讨论;3,增味:这就千奇百怪了,风格上也往往和1、2有重叠,在此不做讨论。今天只讨论第一类,啤酒花类型的各个风格。回到主题,先把这三种容易混淆的啤酒分为两类:艾尔和拉格。也就是说IPA、酒花小麦一类,IPL分到另一类。这两种大风格的区别,无非就是发酵产生的酯香,也就是苹果、梨子之类的味道,IPA、酒花小麦有这种果味衬托,味道显得丰富一些;而IPL没有这种酯香的衬托,虽然牺牲了丰富性,但是味道显得更加纯粹、空灵和柔顺。有了以上知识背景,我们可以开始一步步拆解这个问题了:1,所以如果你喝到了明显的酯香(也就是并非啤酒花带来的成熟水果味),那你就可以排除掉IPL了。这里面的难点在于,你能不能区分酒花带来的果味和酵母带来的果味,练这玩意主要通过多喝英式、比利时式啤酒(酯类多),可以和德式拉格、美式啤酒(酯类少)对比.区分不出来也没关系,一来现代IPL和IPA都有巨量的啤酒花味道,酯香在风味中的权重未必有多高,二来反正绝大多数人也区分不出来,没必要难为自己。2,排除IPL以后,再来看,如果你喝到了明显的小麦味道,比如面包、面团的味道,比如并不腻人的香甜,更顺滑,比一般IPA更高的酯香,那你多半是在喝酒花小麦,反之你可能是在喝一款IPA。但是这个区分其实相当勉强,即使你把AmericanWheat和IPA(特别是HazyIPA)榜首的几款酒拿来对比,也很难喝出里面的区别有多大。这是因为,近些年来,酿酒师越来越抛弃了西海岸时期用焦糖味来平衡酒花苦味的做法,而是尽量降低苦度,小麦、燕麦的用量比例越来越大,从而降低色度,增加香甜、顺滑和更厚的酒体,这种做法实际上填平了IPA和酒花小麦的沟壑,使这两种风格愈发趋同。很多酿酒师根据这一点,把自己的产品标为AmericanWheat,或者标为IPA,在分类上都没毛病。实际情况比理论上还要复杂得多——在精酿啤酒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如果你的酒标成AmericanWheat,很容易会让喝小麦的普通人以为点错了酒,而标成HazyIPA的话,反而更加好卖了,为什么不呢?3,所以最为简便的办法就是看看酒标怎么写,不丢人。如果更进一步说,其实酒标也未必就那么靠谱。同一款酒,酿的时候按照A风格设计了配方,出来发现味道更像B风格,那么干脆酒标写成B风格,统一配方,下一批次又喝起来像A风格,于是再改回A风格,其实也挺常见。所以我们在啤酒库里常常看到同一名字的酒,不同批次连风格都标的不一样,不要惊讶,因为这是常有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酿酒师对某一风格的把握不够,于是标错了风格,这也不是不可能发生。4,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刚开始学习酿酒的时候,曾经长达几个月搞不清楚AmberAle和RedAle的区别,后来请教了人才知道这是同一种风格。所以其实不用太过于纠结风格,享受美味,畅所欲言,这比对与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