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腊八节,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腊八的由来,但却知道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古人认为,粥是“时间第一补人之物”。而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是以各种米、豆、干果等做成。
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腊八粥的追求,已经不再是一碗简简单单的粥,更要通过这碗粥,喝出健康好身体。
1、脾胃虚弱者,多放米,少放豆
中医认为,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
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因为豆类不易消化,容易胀肚产气,因此消化不良者食用腊八粥,尽量少放*豆、黑豆等。可加入一些粳米、小米等起到健脾化湿开胃的作用。
2、糖尿病患者,多加麦,少放米
糖尿病患者的腊八粥,不要加入过多的糯米和白米,以免快速升高血糖。
宜加燕麦和荞麦。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可抑制或减慢血糖上升。燕麦和一些豆类所含的可溶性纤维,可在胃内形成黏稠物质,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抑制餐后血糖突然上升。
荞麦可用于糖尿病病人的营养调节。山药含有的黏液蛋白,对控制血糖也有帮助。
3、肥胖者,多加厚皮豆,不加糖
肥胖者的腊八粥,重在咀嚼口感和饱腹感,因此,要少加糯米和白米,不加糖;
要多加皮比较厚的豆类,比如芸豆、红小豆等,让粥的质地软而不烂。
某些坚果(如花生、杏仁)中的膳食纤维含量也较高,还含有可调血脂的不饱和脂肪酸,适合于肥胖者食用。
腊八,防“四寒”
一防腰寒:双手搓腰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具体做法: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每次做5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二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穿立领装/高领装是个好办法,不但能挡住寒风,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三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天冷后,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
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用冷水洗鼻子时,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
四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一些细节:
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