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7分)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①“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
②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③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半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向北推进,江南雨势则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④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所以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⑤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看,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相同的一句是()(3分)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D.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
3.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农谚,来说明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④段划线句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作用如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17分)
1.(4分)说明的对象是: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3分)D
3.(3分)(谚语1分,分析说明2分)“木瓜开花,点豆种瓜”,说明木瓜开花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播种豆子和瓜类作物了;“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说明“白露”节令时可以在高山上耕种,而到了“寒露”时节则在平地上种作。
4.(3分)因为各地的物候出现早晚不一样,有了“当地的”就更有针对性,语言更准确。
5.(4分)引用、列数字(2分);更加充实具体地说明了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7分)
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①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②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③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④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⑤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对不能买。
⑥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看多了就习惯了。
⑥第三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品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⑦第四看产品重量、净重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的,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⑧第五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⑨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具体意义在后面还会细致说明。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⑩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1.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具备的应有品质的期限,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可能吃了也没危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7分)
1.(4分)包装上的食品说明。这个标题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食品说明称为食品的“简历”,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说明对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3分)①食品类别;②配料表;③营养含量;④产品重量、净重含量或固形物含量;⑤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⑥认证标志(共3分。答对一点得0.5分)
3.(3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原料排序的法规要求(或说明了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该排在最后一位),浅显易懂,更有说服力。
4.(3分)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或起限制作用),是说食品过了保质期吃了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不排除有危险的可能性;如果去掉,则变成完全没有危险了,这与事实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5.(4分)选择调味牛奶。“调味牛奶”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调味的成分,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接近。“乳饮料”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成分,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达不到增加营养的目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5分)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衷。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1.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6分)
(1)悄悄告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汉书》记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和第⑦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5分)
1.(3分)(大约)西周时期,烽火台出现;汉代,烽火台建设规模更大,使用规则进一步完善;清朝末年,延续使用多个朝代的烽火通信方式消失。?
2.(6分)
(1)“悄悄告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烽火台”拟人化,(2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1分)。
(2)“据《汉书》记载”说明烽火一天传递千余里的说法是有据可查的(2分),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1分)。?
3.(3分)不能。因为第⑥段说明烽火与战争紧密相连这一现象(1分),第⑦段解释其原因(1分),两段之间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1分),所以不能调换。
4.(3分)
示例一:文中讲述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1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烽火台在古代战争中的报警作用(1分)。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示例二:文中引用吴均的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杜甫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分),(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在古代烽火是与战争密切相连的(1分)。这样写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