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瑞典燕麦奶公司Oatly(中文名:噢麦力)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五个年头。
去年11月,Oatly发布了一份表现欠佳的财报,同时宣布了裁员计划。紧接着,公司高层、管理层人员也出现了变动。财报中公布,公司已于22年11月采取了裁员行动,未来可能会继续进行裁员。相关发言人表示,公司将削减高达25%的成本。
大规模裁员的背后,是Oatly正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从公开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却一直处于亏损之中,且亏损金额不断扩大。
财报显示,年第三季度,Oatly营业收入1.83亿美元,同比增长7%,而净亏损却高达1.07亿美元,是去年同期净亏损的2.6倍。
作为一家国外品牌,Oatly于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前期策略是联手精品咖啡馆,推出燕麦奶基的咖啡产品。依托投资方华润集团旗下的太平洋咖啡、精品超市Ole等渠道,Oatly迅速抢占了当时几乎一片空白的国内燕麦奶市场,紧接着又因与星巴克联手打造燕麦拿铁而迅速提高了知名度。在B端站稳脚跟后,Oatly又布局天猫、京东等电商渠道,正式发力C端零售业务。
这种先拓展B端再布局C端的打法帮助Oatly快速打开了中国市场,对当时还不熟悉燕麦奶产品的广大中国消费者和商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但这种发展路径也存在弊端,品牌在B端取得的成功并不能直接帮助Oatly燕麦奶全面打开溢价更高的C端市场,这或许就是Oatly盈利能力较弱的很大一个原因。
近年来,国内燕麦奶市场规模整体呈逐渐上升趋势,涌现了大批强势品牌,这其中既有雀巢、伊利、蒙牛等国内外巨头,又有oatoat、植物标签、奥麦星球等新锐消费品牌。各路玩家凭借各自在渠道建设、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发展,争相分食着国内燕麦奶市场这块蛋糕。
价格也是制约Oatly市场规模增加的原因之一。目前Oatly在茶饮上的合作伙伴都是中高端品牌,如星巴克、喜茶等,而国内大量均价20元以下的茶饮连锁品牌受限于采购成本,难以成为Oatly的合作伙伴。同时,由于三四线城市消费者对燕麦奶接受程度普遍不及一二线城市,对价格也更为敏感,这使得Oatly在开拓下沉市场时也缺乏优势。
为此,Oatly也在做着积极的尝试。今年2月,香飘飘宣布与Oatly合作推进植物基产品的发展,目前已推出了两款燕麦奶茶及一款燕麦拿铁产品。未来,Oatly还将采取哪些行动,让我们拭目以待。